当时她约了永陵侯家夫人和李学士的夫人一同去智禅寺请愿,几位小女便在另一辆车上坐着,两辆马车刚上了山,就被匪寇给抓了,她们一行女眷全部被抓进了匪窝里,关了起来。
这一关就是两天,第二天时那些匪寇不在,有人撬开了栅栏门逃了出来,将她们都放走了。
几人各自分散逃去,也不知道后面怎么样,她带着苏柔淑没命似的逃,混进了一批从昌宁城中逃出来的人群,这才得知原来那帮匪寇第二天便冲进了城中烧杀抢掠,还杀死了县令。
她们逃了一日,终于在傍晚的时候有军队赶来营救,军队很快清理了城中的匪寇,又追击出来将一些逃窜的匪徒抓了起来。
当时的场景如今想起来还令她心惊胆战,那逃窜出来的匪徒还挟持了淑儿,是后来军队中的一名年轻将领不顾危险救了她,这才让她们活了命。
如今想来,他们当时被抓进匪窝,除了几名一同被抓的,应该是无人知晓才是……
永陵侯夫人和李夫人她们是后来从匪窝被解救的,大概是当时逃出来时她们又被抓了回去……官府在救人时都会登记姓名,从哪里救出,在何时救出……
如此一想,凤氏稍微安心了一些,她当时并无登记,名册中应该不会有她和淑儿。
永陵侯夫人和李夫人为了保护自家女儿名声,必然会一律否认,即便城中传了这些谣言,她们也不会认,因为一旦认了,她们女儿的名声便是彻底毁了。
“淑儿呢?这几日可千万不要让淑儿出门了,谁都不要见,什么话都不要说。”凤氏站了起来,忙吩咐道。
嬷嬷道:“夫人不必忧心,大姑娘本就极少出门,她此刻还在自己闺房中呢。”
“怪我,都怪我,若当年我不带她回昌宁。”
“这如何能怪夫人,谁也不知道会发生匪患,况且昌宁是夫人的祖家,怎能不回。”
凤氏握住了嬷嬷的手,声音颤抖:“你说,这件事到底是谁传出的……会不会牵连到淑儿……”
“夫人莫担心,咱们什么都没留,只要没证据,都不能说什么。”
“嗯……”
……
几日后,关于五年前昌宁匪患的事件竟在都城中越演越烈,李大学士的小女儿不堪诬名在府上上吊自尽,虽然被救回了,但这使得当年匪患绑了不少世家贵女在匪窝的事被传得更真切。
而且传言有模有样,说当时在匪窝里救出的人所有的名册都登记在昌宁县衙,那名册有人抄录了一份,在京中传来了。
苏宛菱也看到了那所谓名册上的人名,有数十个,大部分都是普通平民,但也有几个确实是京中世家子女,名册是真是假不知,但此事已造成了轩然大波。
但好在,上面没有苏柔淑的名字,她舒了一口气。
晚上用膳的时候,凤氏明显心不在焉,几次夹空了菜,苏宛菱只以为她也是担心阿姐被牵连,所以心情不好,还安慰了几句。
夜里,她因为担心苏柔淑所以提着灯前去探望,想着不如晚上陪陪阿姐,像小时候一样还可以一起卷着被窝睡,可是到门口时却从青珠口中得知苏柔淑去了凤氏那儿。
“已是戌时三刻了,这么晚阿姐去母亲那做什么?”苏宛菱奇怪道。
不知为何心中担忧再次升起,她转身去了凤氏住处。
凤氏的院中所有丫鬟都候在了屋外,苏宛菱来时有大丫鬟朝她行了礼,要进去禀报。苏宛菱摆了摆手:“听说阿姐来了母亲这儿,我自己进去就行。”
丫鬟便道了一声“是”。
苏宛菱抬步跨进屋中,走过两扇门,听见了里面的对话声。
是凤氏身边的张嬷嬷在说话。
“哎哟,我的姑娘啊,此事你可莫要对任何人提起,便是二小姐也不行。这到底是关乎你的名声,被抓进贼窝一事,就当从来都没有发生。”
什么?!正巧站在屏风外的苏宛菱大吃一惊。
此时屋内响起苏柔淑的声音:“我未向阿菱提起,只是怕她担心。”
“二小姐不知道当年发生的事,连老爷也不曾知晓,此事对旁人万万说不得,便是当年我们祭祖一事,也别提起。”嬷嬷提醒,“现在城里五年前去过昌宁县的世家小姐人人自危,外头的人又多长舌,稍一谣传便惹祸上身。”
凤氏艰难开口:“眼下也只能如此,便是旁人问,也全当不知道。”
苏柔淑微微垂了眼帘:“我只怕因我之事牵连阿菱,她好不容易与谭公子走到这一步。”
苏家的女儿名声相连,若苏柔淑有什么不好的地方,苏宛菱也同样被人看不起。
“淑儿放心,当年我们是提前逃出来的,不是被官府所救,并没有登记留名。”凤氏像是在自我安慰,“没事儿的,一定没事的。”
嬷嬷也点了点头:“是啊,多亏了朝廷派下的军队,若不是遇上了他们,恐怕我们家姑娘也危险了。”
当时军队收到的命令是铲除所有昌宁县匪寇,他们在途中遇到,便被救进了城里,而后来去匪窝救人的是另一批衙门的人。
苏柔淑许是想起了当年的一些事,目光怔了许久,眼眸中有光泽轻轻潋过。
“淑儿?淑儿?”凤氏唤了她两声。
苏柔淑回过神来,低声应道:“母亲放心,我明白的。”
屏风外的苏宛菱已经浑浑噩噩退了出去,难怪这段时间凤氏一直心不在焉,原来当年阿姐被抓进过匪窝!
倘若此事被外人知晓,恐怕阿姐的名声就彻底扫地,更有甚者……她想到了前几日上吊自尽被救回的李大学士小女儿,更是害怕阿姐会步她后尘!
不行,绝对不能让此事牵扯到阿姐!
现在看来那份传出来的名单中确实没有阿姐,就像她们之前说的,阿姐是途中逃出来的,之后没有再被抓回匪窝,也非后来官府所救,只要没有记录名册,这件事就能被按下,不会有第三人知晓。
等等,她忽然想起一事,当时凤氏和阿姐在昌宁时,确实失去消息过一段时间,当时父亲托了同乡关系去昌宁查探,不会留下什么证据吧?
那名同乡似乎是从昌宁县衙打听的,倘若那个时候凤氏和阿姐尚未被救出,县衙找不到人的话,极有可能下发寻人告示。
县衙若一旦下发告示,必然在这之前是要登记姓名的,若那同乡登记了凤氏和阿姐失踪的消息……而偏偏就在昌宁匪患那段时间……这东西若被人翻出,就足以让阿姐被毁。
手机版阅读网址:wap.11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