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时代的曙光_穿越到1976年成痞儒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最新网址:wap.11ei.com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如同一股清泉,流淌进每一个人的心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人们思想解放的大门。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过去那些荒诞的做法和扭曲的观念,心中对于公平正义的渴望被重新点燃。而十一届三中全会更是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实现了伟大的转折。否定“两个凡是”,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上来,这一系列的变革让整个社会都有了新的生机。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如同雨后春笋般迅速开展起来。那是人们对过去伤痛的抚慰,是对那些被错误对待的灵魂的救赎。

刘少奇,那位中共中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了难以想象的冤屈,含冤而逝。1979年4月,中央纪委和中央组织部成立“刘少奇案件复查组”。复查组的同志们怀着沉重的心情,在堆积如山的档案资料中艰难地找寻着真相。他们走访了许多当年的见证者,这些见证者在回忆起那段黑暗的岁月时,眼中都饱含着泪水。经过近一年的艰难调查,用可靠的事实推翻了那些强加在刘少奇身上的莫须有的罪名。1980年2月,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为刘少奇同志平反的决议》。在那庄严的刘少奇追悼大会上,阳光洒在会场,人们仿佛看到了正义的回归,那是一种迟到的慰藉,也是对历史的郑重修正。

彭德怀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同样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残酷迫害。1978年12月,党中央为他平反昭雪。

还有那大约300万干部的冤假错案被平反、纠正,47万多名党员恢复了党籍,12万多名党员撤销了处分,数以千万计无辜受株连的干部和群众得到了解脱。那些曾经被打倒的干部,有的在接到平反通知的那一刻,双手颤抖着,泪水模糊了双眼。他们回到工作岗位,就像久旱逢甘霖的树苗,带着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继续奋斗。

1979年1月11日,中央作出《关于地主、富农分子摘帽问题和地、富子女成分问题的决定》。在乡村的小道上,那些曾经被视为异类的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眼中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全国先后有大约440多万人摆脱了地主、富农的标签,大约2000多万人结束了30年来被歧视的生活。他们开始重新融入社会,有的在田间劳作时,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在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中错划的右派分子也得到了甄别改正。到1981年上半年,全国55万原划右派中,有54万多人的问题得到了改正。那些原本的劳动者,小商小贩、手工业者也从原资产阶级工商业者中被区别出来,恢复了他们社会主义劳动者的身份。在城市的街头巷尾,这些人开始重新经营自己的小生意,生活的烟火气又渐渐浓厚起来。

在石坎公社,这股春风也悄然吹了进来。书记张鲁生和革委会主任周峥嵘肩负着公社发展的重任,他们深知每一项工作都关乎着乡亲们的未来。而教办主任兼中学校长李敦扬,更是以其对教育和公平的执着,积极投身到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中。

在石坎公社的那间小小的办公室里,灯光常常彻夜不熄。李敦扬校长坐在堆满文件的办公桌前,周围是一摞摞档案材料,那些纸张上记录着一个个令人痛心的过往。他时而皱眉,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冤屈者的痛苦;时而奋笔疾书,试图用文字为他们找回失去的尊严。他的眼睛布满了血丝,但他的心中却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让正义在石坎公社的每一寸土地上得到伸张。

而凌教授的案子,更是让李敦扬揪心。凌教授,曾经在学界如星辰般闪耀,他的学术成果曾在国内外引起过轰动。然而,在动荡的岁月中,他却被无端扣上反革命、里通国外的罪名,这顶沉重的帽子压得他和他的家人多年都无法抬头。组织在艰难的寻访过程中得知凌教授已经逝世,但他们没有放弃为凌教授平反的努力。

李敦扬为了凌教授的平反四处奔走。他多次前往上级部门,在那长长的走廊里焦急地等待着相关领导的接见。他的脚步在走廊里来回踱步,发出轻微的声响,仿佛是在为凌教授的冤屈呐喊。他不断地向人们讲述凌教授的生平事迹,那是一位多么正直、多么有才华的学者啊,他的学术成果是对国家的巨大贡献,怎么可能做出那样的事呢?他的努力和执着就像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了平反之路。

他在那间简陋的办公室里,一遍又一遍地整理着材料,从凌教授的学术成就到他的为人,每一个细节都被他精心地梳理出来。他的手指轻轻抚摸着那些纸张,仿佛能感受到凌教授的温度。他的心中默默发誓,一定要还凌教授一个清白。

组织最终找到了凌教授的家人卓群。在一间安静的会议室里,气氛有些凝重。组织的工作人员表情严肃而诚恳地对卓群说道:“我们一直在努力为凌教授平反,虽然他已经离开了,但他的名誉不能被玷污。”卓群的眼中泛起泪光,她哽咽着说:“谢谢,谢谢你们。我们只希望他的冤屈能得到洗刷。”

经过李敦扬不懈的努力,凌教授的冤屈终于得以昭雪。那些不实的罪名被一一撤销,凌教授的名誉在多年之后终于得到了恢复。

在一间灯光有些昏暗的办公室里,组织的工作人员郑重地征求卓群的意见。卓群心中早有盘算,因为小凌晨预先设定的目标就是希望全家到广州工作生活。她轻声说道:“我们希望全家能到广州工作和生活,还有,希望组织能帮忙办理凌家老宅的归还事项。”

李敦扬校长知晓此事后,深感责任重大。他与张鲁生书记多次商议,又与中山大学工作组进行了艰难的斡旋。他们奔走于各个部门之间,在走廊里焦急地等待,在会议室里据理力争。他们的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但他们没有丝毫退缩。他们的努力就像是点点星光,汇聚成了希望的火焰。

经过不懈的努力,好消息终于传来。组织决定将卓群靓妈安排在中山大学后勤工作,并且承诺,如果老宅还没有同地方沟通收回落实政策,就按照凌教授的级别安排一套三房一厅的房子供他们居住。

小凌晨他们得知这个消息后,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光。他们郑重地表示:“我们一定不会让组织失望,会听从组织的安排,在新的岗位上努力奋斗。”

在这过程中,石坎公社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每一个被平反的人都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奋斗着。有的在田间劳作时哼起了欢快的小曲,有的在学校里更加用心地教导孩子们。而那些参与平反工作的人们,也在这过程中感受到了正义的力量和人性的温暖。

在一个宁静的傍晚,李敦扬站在学校的操场上,望着天边绚烂的晚霞。那晚霞红得像火,仿佛是石坎公社新生的希望在燃烧。他的心中满是感慨,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还有更多的工作等着他去做,还有更多的人在等待着正义的回归。他深吸一口气,仿佛在这空气中嗅到了新时代的气息,那是充满希望和生机的气息,在这股气息中,石坎公社正向着美好的未来稳步迈进。


      手机版阅读网址:wap.11ei.com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