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读书人不应只有皓气长歌_南明:重生朱由崧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最新网址:wap.11ei.com

朱由崧认真研究了明朝的县政后,发现太操蛋了。

一个县那么大,有的县人口几十万,但是有朝廷正规编制指派的官员只有四人。

这四人分别是县令,县丞,主簿和典吏,其中典吏还是个连品级都没有的官,称之为“未入流”或者是“流外官”。

县衙共有六房,分别是吏房、户房、礼房、刑房、工房、兵房,对应朝廷的六部,还有一个专管公文档案的承发房。

这些都是由地方上的小胥吏担任,在吏部挂个名,并没有中央朝廷的正式编制。

而且一个县令的权力也太大了,和要管的事太多了,极少有人能胜任那么多繁重政务。

所以县衙大小事务都被把持在这群小吏手中。

一方县令往往压不住这些地方小吏,县令心里讨厌和看不起这些地方胥吏,又因为政务繁多,不得不倚重这些胥吏办事。

最后造成行政者无权,有权者非行政决策者的混乱局面。

明末中后期时,考核一个县令的政绩标准,又完全是以催征为主,全国各县官吏无不“日夜从事,唯急催科”。

为了完成征派任务,各地知县胥吏全然不管百姓死活,还趁机盘剥。

本来,有田才有田赋税收,到了明中后期,天下能收税的额田已少了一半还多。

朝廷失去的税额田被官僚士绅衿地主利用“飞洒”、“诡寄”等手段侵吞了。

田少了,上头要的田赋税收却丝毫不能减少,于是,知县为了完成任务,把这些税赋全部压在农民身上。

所谓的灭门知府,破家的县令,就是这样来的,都这样了加上天灾,自然就官逼民反了。

而且朱由崧觉得明朝太多行政制度严重不合理,县令也有难处,要伺候和讨好头上一堆的婆婆。

以往历代皇帝不是不知道皇权不下乡的弊端,为了加强皇权的统治,每年便会派御史钦差大臣巡查地方政务。

这样一来,一个县的政令除了上头有知府、分巡、分守二道干预外,还要应付各种巡按御史。


      手机版阅读网址:wap.11ei.com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