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失去根本,金公灭妖邪_悟空修真路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最新网址:wap.11ei.com

花皮豹,失去根本

木母助威征怪物金公施法灭妖邪

在那崇山峻岭之间,唐僧师徒一路西行的脚步从未停歇。这一日,他们遭遇了一只唤作南山大王的妖怪。这南山大王生得一副狰狞模样,其面如枯槁,双眼冒着诡异的绿光,好似鬼火在跳动。它的身躯似人形却又覆盖着一层斑驳的灰毛,那毛坚硬如针,根根直立。它的爪子修长且锋利,在阳光下闪烁着寒芒,仿佛能轻易地撕裂钢铁。

这妖怪颇为自负,仗着自己修炼的妖法在这山中称霸。它擅长一种迷幻之法,能够制造出重重幻影,让人陷入无尽的迷茫之中。那妖法施展起来,四周顿时弥漫起一层诡异的雾气,雾气中隐隐有各种恐怖的身影在晃动,似恶鬼咆哮,似猛兽扑击。

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这师兄弟三人,各个摩拳擦掌,誓要将这妖怪剿灭。那猪八戒,也就是木母,挺着那硕大的肚子,扛着九齿钉耙,眼中闪烁着斗志的光芒。他晃动着身躯,如一座小山般令人胆寒,他大声呼喝着,为自己和师兄弟们助威。那声音在山谷中回荡,似能冲破云霄,震得四周的树木都簌簌作响。

而孙悟空,那金公,更是威风凛凛。只见他火眼金睛熠熠生辉,金箍棒在手中挥舞,仿佛带着千钧之力。他纵身一跃,便如一道闪电般冲向妖怪的洞府。妖怪见状,立刻施展出迷幻之法,瞬间,孙悟空眼前出现了无数个妖怪的身影,它们张牙舞爪地扑来。但孙悟空岂会被这等妖法所迷惑,他念动咒语,火眼金睛光芒大盛,瞬间看穿了这些幻影。他大喝一声,金箍棒如狂风暴雨般砸向妖怪。那金箍棒带着万钧之势,仿佛是从九天之上坠落的神雷,威力无穷。

那妖怪急忙用爪子抵挡,只听“铛”的一声巨响,火花四溅。妖怪被这巨大的冲击力震得连连后退,它就像一片被狂风席卷的残叶,狼狈不堪。它恼羞成怒,身形一闪,化作一道黑影,从背后偷袭孙悟空。孙悟空早有察觉,一个筋斗翻到半空,顺势一棒砸下。妖怪躲闪不及,被砸中了肩膀,疼得它嗷嗷直叫,那叫声仿佛能震碎山川,让天地都为之颤抖。

猪八戒在一旁见状,也急忙加入战斗。他的九齿钉耙带着呼呼风声,狠狠地砸向妖怪。妖怪施展出妖法,地面突然冒出无数藤蔓,企图缠住猪八戒。猪八戒毫不畏惧,用钉耙一阵乱耙,那钉耙就像是收割庄稼的死神镰刀,将那些藤蔓纷纷斩断。沙僧也不闲着,守护在唐僧身旁,同时瞅准时机,对妖怪发动突然袭击。他挥舞着降妖宝杖,从侧面攻向妖怪,妖怪一时疲于应付。

在孙悟空的法术和猪八戒、沙僧的协助下,那妖怪渐渐招架不住。它的妖法被一一破解,它的身躯也在孙悟空的金箍棒下不断颤抖。终于,在一番激烈的搏斗之后,那妖怪被彻底击败,倒在地上化作一缕黑烟消散而去。

师徒四人成功地消灭了妖邪,那山中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他们稍作整顿,便又踏上了西天取经的征程,那坚定的背影在夕阳的余晖中渐行渐远,向着心中的圣地继续前行。

孙悟空被称为金公,在丹道中,金往往象征着元精,而孙悟空的灵动、果敢以及其金箍棒的威力,可视为对人体先天元精所蕴含能量的一种象征。他的火眼金睛能看穿妖怪的迷幻之法,如同修炼者在修炼过程中以真阳之性破除妄念与幻象。其与妖怪的战斗,是元精在人体内部炼化诸邪的象征。

猪八戒作为木母,在丹道里木常代表元神。他那看似憨笨实则蕴含力量的形象,就像元神在修炼中发挥其独特作用。他为战斗助威,展现出元神在修炼过程中对整体气机的鼓动与振奋。

妖怪所施展的迷幻之法,恰似人在修炼时遇到的各种魔障与心魔幻象。这些迷幻之景代表着外界的干扰和内心的杂念,阻碍着修炼者的正道前行。

而师徒几人齐心合力战胜妖怪,则象征着在丹道修炼中,人体精气神三者的协调统一与相互配合。精气神合一,以正祛邪,如同他们剿灭妖邪恢复山中宁静一般,达到内心的澄澈与安宁。最终师徒四人继续西行取经,可类比为修炼者在丹道之路上不断精进,朝着更高的境界与目标稳步迈进。

“禅心被障。由于怠欺,须精勤振摄,不可使一毫假借,然后能表里洞彻,通透连环也”:

禅心本应澄澈宁静,但却被障碍所遮蔽。这障碍源于人内心的懈怠与自欺。此时就必须要以精勤不懈的态度来振作、收敛心神。不能有丝毫的虚假与懈怠,这样才能够使内心与外在都达到透彻明晰的境界,让身心如同通透的连环一般毫无阻滞。

“隐雾折岳连环洞”相关内容:

前面的解释已经明晰。那妖怪自称“南山大王”,在方位中“南”对应着《离》卦,《离》卦在人体中属心。妖怪说自己“数百年放荡于此”,这其实是在说因为长久放纵自己的心性才导致了如今的局面。所以特别提到李老君、佛如来、孔夫子这三教的大圣人,就是用来证明妖怪自尊自大的狂妄。就像五祖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更进一步来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两种说法虽有难易之分,但都是在阐明心体应该保持明净的道理。


      手机版阅读网址:wap.11ei.com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