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3章 这是真的吗_我在西伯利亚打地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最新网址:wap.11ei.com

俄罗斯出口到法国的小麦,即便加上关税和运费,在法国市场的售价,也比法国农民自己种植的小麦价格更低,根本无法竞争。

俄罗斯在西伯利亚的国家农场,正在和科研机构合作,对牲畜的品种和农产品的结构进行升级改良,以后俄罗斯出口的农产品,会逐渐从附加值较低的谷物,升级为附加值较高的深加工产品。德国进口的俄罗斯谷物,大部分都用来饲养牲畜。

以后不用这么麻烦,俄罗斯人帮你养,你直接买牛肉和黄油,实在不行连火腿我也帮你做。

经济完全依赖俄罗斯的德国且不说。

时下欧洲,包括英国和法国在内,都对俄罗斯商品有着严重依赖。

不仅是初级农产品有依赖,高阶商品比如奢侈品的依赖更严重。

现在欧洲最流行的女性服饰,是来自俄罗斯的布拉吉。

布拉吉就是连衣裙的俄语音译。

布拉吉老少咸宜,丰敛由人,有钱人的布拉吉采用东方传统工艺和面料,价格虽然昂贵,还是比欧洲传统贵族女性习惯的宫廷式长裙更受欢迎。

面向普通人的布拉吉虽然工艺略粗糙,面料更普通,价格也更便宜,更能被民众接受。

也正是因为俄罗斯商品的大量涌入,欧洲一些所谓“有识之士”,提醒各国政府关注俄罗斯的文化扩张。

俄罗斯的文化扩张,比俄罗斯商品的历史更悠久,普希金、果戈里、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不管放到哪个时代都堪称文学巨匠。

尼古拉最喜欢的舞剧《天鹅湖》、《睡美人》,以及《胡桃夹子》,都是柴可夫斯基的作品。

巧了,乔治也很喜欢。

谁不喜欢大白腿呢。

真正引发关注的,是1922年春季上映的俄罗斯电影《生死关头》。

早在1860年,随着电影技术问世,开启银幕时代。

由于此时的电影没有配音也没有配乐,被称为默片时代,为了给观众带来更好的感受,通常要为电影配备一支交响乐团现场配音。

《生死关头》不需要交响乐团,在播放影片的同时播放事先制作好的录音,给观众带来全新体验。

《生死关头》的背景选择日俄战争,主角亚历山德罗维奇将军的原型就是乔治,内容反应主角如何在圣彼得堡承认战败的情况下力挽狂澜,带领俄军逆风翻盘,赢得最终胜利。

影片在前半段,用大量篇幅描述阿穆尔的风景,以及俄罗斯人的生活。

这部电影贡献了诸多名场面,影片中主角乘坐飞艇从空中穿过海参崴,给观众带来全新视角,从空中俯瞰整座城市,让观众深刻感受到阿穆尔风景的壮美,和现代城市的工业魅力。

影片中俄罗斯人的生活,以及俄罗斯人的乐观和顽强,完全颠覆了观众一直以来对于俄罗斯的诸多刻板印象。

导演用巧妙的方式,将俄罗斯人的粗犷演绎为坦率和真诚。

保守诟病的“灰色牲口”,在影片中成为勇敢、忠诚、荣誉、诚实、以及牺牲等等代表人类最美好品质的最佳体现。

影片中的俄罗斯家庭人口众多,符合人们对于俄罗斯家庭的认知。

但是和传说中的贫困、暴力、野蛮不同,影片中俄罗斯家庭的亲情和温馨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主角父亲醉卧雪地,被主角母亲扛回家后,又遭到家暴这一幕,成为众多笑料中最经典的一幕。

酗酒和家暴不仅在美国,在欧洲大部分国家都是顽疾,由来已久。

俄罗斯人也曾以酗酒和家暴保守诟病。

但是观众们万万没想到,俄罗斯家庭里被家暴的却是男主人。

很多人看完电影之后,会忍不住找身边的俄罗斯人询问:这是真的吗?

真不真的吧,怎么说呢。

谁小时候还没挨过混合双打呢。

这时候但凡被询问的人只要稍稍露出一丝尴尬表情,就会给人一种“是,但是不想承认”的印象。

为了达到更好宣传效果,导演还是采用了一些移接木方式,将俄罗斯现在的一些情况,移植到当时背景中。

于是又有了普通人和贵族将领在同一个度假村度假的名场景。

这在欧洲国家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是迎风飘扬的俄罗斯国旗。

国旗是彩色的,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本章完)


      手机版阅读网址:wap.11ei.com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