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场上的博物学和地理学研究者则是早在听王文龙论述之时就激动起来。
进化论,更确切的来说,在本时空应该叫做天演论,其实一直是古人对于生物研究将透未透的观点。
无论东西方都古人都早已经观察到动物的演化现象,在西方,由于基督教的传播,对于物种起源观点进行了思维上的禁锢,所以这一研究此时已经迟滞。
但是在中国,生物演化的思想却是一直流传下来的。
先秦之时,名家就发现过“丁子有尾”以及“马有卵”的现象。
“丁子”就是蝌蚪,所谓“丁子有尾”说的是蝌蚪发育成青蛙之后是没有尾巴的,但是在蝌蚪形态下却是有尾巴的,古人是以生物的身体特征来分别生物种类的,比如有角类,有蹄类,有尾类等等,名家学者由此奇怪究竟该把青蛙分入有尾类还是无尾类。
接着名家学者又发现马虽然是胎生,但是因为马的子宫壁较厚,所以马驹在胚胎发育阶段很像是子宫内的一个卵。抛开马的“卵”,发现其中的胚胎和卵生的鸡胚也十分相似,同样是有着大眼睛,弯曲过来的尾巴。
名家由此将生物学发现转入哲学问题,他们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绝对的,一只青蛙可以说是有尾类也可以说是无尾类,马可以说是卵生,也可以说是胎生。
其实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因为生物都是由类似祖先演化而来的,不同动物都保留了类似的早期胚胎形状,人类的胚胎在早期也是有尾巴的,和鸡胚也差不多,只不过几个星期之后随着胚胎生长发育,人类胚胎的尾巴就慢慢消失掉了。
许多此时的大明生物学家都认识到生物的不同种类之间应该有所关系,但又说不清这些关系究竟来自何处。
为什么在清末进化论的观点一进入中国很容易就被中国的学者接受了?因为这些思想和中国学者的认识并没有太大出入,反而解决了许多中国古代生物学者脑海中长期存在的问题。
而王文龙的这一篇演讲,同样让场中许多博物学爱好者灵光一现。
而王文龙说出了地理变化对于生物的影响,提出观点和证据说明了台湾海峡在上古时应该是一片陆地,这在许多人眼中比起演化论还要重要。
很早之前古人就发现在一些山上居然会有螺类的化石,由此猜测这些山在当年应该都位于大海之中,由此才有了“沧海桑田”这样的成语。
只不过古人始终没有找到实质的证据来佐证这种大规模的地貌变迁,而王文龙提出了台湾黑熊的分化以及海底同一文化期古人遗址的存在可以证明海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直接给许多人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王文龙没想到研究地理变化的文人比起研究生物的文人数量要多得多,他为了解释演化论而引申开来的一段论述话使得许多人都眼前一亮。
“说得好!”
“先生大才啊!”
场中不少文人都忍不住夸奖出声,更是有人满脸兴奋的拥上去。
看着这些人激动的样子,王文龙也有些诧异:自己好像又超越时代了。
手机版阅读网址:wap.11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