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上不疑我,勋章制度_大唐天将军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11ei.com

 第220章上不疑我,勋章制度

当所有王公大臣、皇子公主悉数到齐后,李隆基带着杨玉环,从沉香亭而出,到达龙池边。

宴会的位置,就在龙池的东北,距离沉香亭不远。

“拜见圣人!”

由于不是朝堂,所以人对李隆基躬身一拜,称呼圣人。

“平身!”

李隆基抬手示意众人免礼。

奚族、契丹叛乱,并没有让他多扫兴。

在李隆基看,东北的所有部落加起来,国力不及吐蕃的一半。

他们只不过仗着广袤的平原和苦寒之地,唐军想彻底征伐不易。

李隆基相信不久后,安禄山就能传来捷报的消息。

杨玉环先端坐在提前准备的榻上,在人群中看了几眼。

李隆基来到公卿之间,近距离问候王公大臣。

他主要是见一见退休的老臣,和一些富有才艺的臣子,向他们问候,以展现自己的平易近人。

“摩诘,改天一定再为我写副字……”

李隆基特别关照文坛领袖王维,走到王维面前的时候,要起字来。

“圣人口谕至,臣会立即动笔!”

王维拱手回应。

李隆基拍了拍王维的手后,又来到李适之面前:“宋国公如此精神,可以重新为相了!”

“臣只是身体还行,为国家办事的时候,一定会有欠缺的。”

李适之立刻婉拒道。

“可惜!”

“父子皆为国之栋梁,七郎也算是继承宋国公了。”

李隆基笑着说道。

“唉!圣人还是太纵容七郎了,怎么能将朔方和河东的兵马交给七郎呢,以至于现在长安流言四起。七郎也是,他竟然对老臣说‘上不疑我’,如此骄纵,怎么们统领河朔两镇!”

李适之向李隆基说道,诚惶诚恐。

“哈哈,我确实信任七郎,宋国公多心了,七郎一定有能力统领河朔。再说,正值与吐蕃交战,七郎成为河朔的边帅,更容易指挥河朔的骑兵。”

李隆基哈哈一笑。

他听到“上不疑我”这四个字,没有感受到丝毫骄纵,而是一种赤胆忠心。

有异心的人,说不出这四个字来。

李隆基更安心让李瑄统领兵马,将西北两边交给李瑄。

“既如此,待平定吐蕃,一定要收回七郎河朔兵权啊!”

李适之向李隆基请求道。

“宋国公好好在家享福,我有分寸。”

李隆基安抚李适之。

岁寒知松柏,还是宗室的大臣靠得住。

李适之与李隆基又谈论一些家长里短,不再打扰李隆基。

刚才的话,都是李瑄让李适之说的,李适之对李瑄言听计从,按照计划,碰见李隆基的时候,将这番话说出来。

一刻钟后,李隆基问候一圈老臣后,回到首座,与杨玉环坐在一起。

而王公大臣们也各自落座,欣赏歌舞表演,宴饮美酒。

作为送别李瑄从军的宴会,自然少不了边塞的歌曲。

宫廷第一乐手李龟年开局献上王昌龄的名曲: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声调激昂又悲怆,一唱三叹。

几曲过后,李隆基邀请李瑄到他旁边就坐。

既然是送行李瑄的宴会,李隆基要与李瑄好好谈论一番。

“七郎此战,准备如何具体?”

李隆基想得知李瑄的战略。

“回圣人,吐蕃大军的布置,臣还不清楚。如今吐蕃赞普亲至青海,参照开元二十九年,其兵力绝非聚集在一起。所以要等到达河陇的时候,臣才能布置。”

李瑄向李隆基阐明,无法告知。

和上次不同,上次吐蕃在青海、九曲、赤岭的布局被李瑄等人猜透,所以才制定出虚虚实实地策略,戏耍了吐蕃。

现在吐蕃聚集大量兵马,绝对是寻求与唐军大战,李瑄要先弄清吐蕃的布置,再考虑用什么方法对敌。

“七郎言之有理。朕相信七郎随机应变的本领。”

李隆基不再问作战计划。

李瑄屡屡能在大战中完胜,使李隆基对李瑄很有信心。

“朕之前说的话,依然有效。只要拿下尺带珠丹,不论是死是活,都为七郎封王。”

李隆基又提醒李瑄这件事情,可见他对妹夫尺带珠丹的恨意。

“臣倾尽全力,只要有一丝机会,就一定逐杀尺带珠丹!”

李瑄向李隆基拱手。

他知道李隆基不是瞎说,历史上的天宝后期,李隆基先后给哥舒翰和安禄山封王。

李瑄是宗室,李世民的后代。像信安王李祎一样,当个郡王,不会有大臣反对。

“吐蕃功成,雪域高原可否上?”

李隆基还是对吐蕃的领土念念不忘。

“此次征服苏毗,挑选不畏冷瘴的士兵,在苏毗境内训练几年,有机会攻破逻些城!”

李瑄向李隆基回答道。

苏毗的十一个东岱是吐蕃入侵河陇的大后方。

唐军若是占领苏毗的十一個东岱,等于锁住吐蕃的大门。

将来征服吐蕃很有可能。

不论如何,李瑄也要先为李隆基画上大饼。

让李隆基觉得他有能力为他开天辟地。

“有七郎在,户部迟早将雪域高原纳入版图。”

李隆基举起杯子,与李瑄共饮。

旁边的杨玉环默默听着李瑄和李隆基谈论,拿起杯子浅尝辄止。

“都说吐蕃士兵视死如归,王君、盖嘉运、王倕、萧炅、皇甫尚书等皆与吐蕃有过败绩。可吐蕃在李将军手中,不堪一击。李将军之兵,个个以一当十。尺带珠丹想胜,恐怕得二百万大军前来!”

李隆基诙谐一笑,意指吐蕃不可能战胜李瑄。

把李瑄捧得很高!

“臣之用兵,谋勇并进,以己之长,击敌之短,或使敌猝不及防,出奇制胜,所以能有今日的功绩。吐蕃蛮夷虽不如大唐文明强大,但其还是可取之处的。”

李瑄没有被蒙蔽双眼。

出征前李瑄被捧得太高,几乎被李隆基造神了,他必须胜利。

否则李隆基没面子,他将来肯定不好过。

“我大唐羽林龙武禁军,吐蕃效仿;我大唐节度使军使,吐蕃效仿;我大唐以军城堡垒安边,吐蕃效仿;我大唐强弩弓箭,吐蕃效仿……唯独无法学习我大唐礼义廉耻。他们有什么长处?七郎说来听听?”

李隆基真没觉得吐蕃士兵有什么长处。

“回圣人,吐蕃的告身制度,便有可取之处。吐蕃六告身,铁字告身,铜字告身,银字告身,颇罗弥告身,金字告身,玉字告身。哪怕是最差的铁字告身,也非勇士不可得。吐蕃的奴隶、士兵,常常为一块铁字告身悍不畏死地猛冲,一队死绝,亦不后退。所以在某些战斗中,吐蕃不论是士兵,还是奴隶,都彰显出强大的战斗力……”

李瑄向李隆基阐述吐蕃告身制度的特征。

“大唐对普通士兵的战功,也会授勋。”

李隆基认为勋不比吐蕃告身差。

“请恕臣直言。如果能有一块代表军功的黄金挂在胸前,甚至黄铜、白银,都远比勋有吸引力。”

李瑄向李隆基回答道。

大唐的勋官本就不完善。

明明是授勋十二转,却有许多无军功而授勋官。

如李瑄的父亲李适之,授上柱国。

李适之虽然当过节度使,但军功不够上柱国。

作为后世人,李瑄知道徽章能作为士兵的荣耀,鼓舞士气。

“我好像能理解了。”

李隆基微微点头。

对于士兵,如果将一块金银挂在胸前,那是光宗耀祖的事情。

“此战过后,七郎记录士兵的功勋,授予玉金银铜告身。”

李隆基心血来潮后,也想这么做。

“我大唐不应叫告身,需变一变名字。”李瑄向李隆基建议道。

“不错!我大唐怎么能用吐蕃的告身呢!”

李隆基恍然,问李瑄:“七郎觉得叫什么,该怎么实施?”

“我大唐授勋十二转,一定是取其勋字,而要颁发实物,如印章一样有意义,当为章字。组合一起,名为勋章。”

“不同于授勋。我大唐可以将勋章分为:跳荡勋章,以铜铸,匠人雕牡丹为印;勇士勋章,以银铸,匠人雕雄鹰为印;英雄勋章,以金铸,匠人雕猛虎为印;还有玉麟勋章,以美玉铸,匠人雕麒麟。其中,英雄勋章和玉麟勋章要圣人亲自在百官的见证下授予,让将领们感受到圣人的天恩。勇士勋章为节度使授其麾下。跳荡功勋由一军主将向节度使申请,然后授予麾下。”


      手机版阅读网址:wap.11ei.com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