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安禄山穷途末路,一战定乾坤_大唐天将军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11ei.com

 太行山,由北向南迤逦而来,层峦叠岭,几无间断。而井陉就是其中的断口。

古人谓其地四面高平,中部低下如井,因称井陉。滹沱河支流绵河横穿断裂谷流出,使其更有特色。

井陉两边石壁峭狭,车不能方轨,骑不能并行,险厌难行,但自古晋冀间或北方有战争,东西两方行军多取道于此。

这里有专门的驿站,是取道关中之地,安禄山造反的消息,就是从井陉传出。

此时,井陉关前营垒密布,属于大唐的各式各色三角兽旗在迎风飘展。

这里有李光弼的河东军,以及郭子仪的朔方军。

他们二人跋涉数千里来河北平叛,刚获得一次大捷,却被朝廷反复拉扯,葬送大好机会。

否则以九门城大战歼灭两万叛军的胜利,一定可以收复赵郡,打通与河北团练、义军的联系。

但失去潼关,他们得到李隆基的命令,不得不率领五万兵马撤出,回长安勤王。

还没过几日,更未想到的事情发生。

大唐皇帝抛弃长安南逃,与被宣为“李贼”的李瑄相遇。

风云突变,皇帝的诏令,变成天策上将的军令。

当朝廷设天策上将、封天下兵马大元帅的那一刻,法理上天下所有将领、所有兵卒,哪怕是胡部、郡兵县卒、义兵团练,都必须听从天策上将的军令。

如若违背,则视为谋反。

在唐军突袭蒲津渡的时候,郭子仪和李光弼同时收到天策上将军令和大燕皇帝的招抚诏书。

郭子仪和李光弼焦头烂额,坐立难安,他们在井陉关口的大营中商议如何应对。

“安禄山这个逆贼伪帝,竟妄想招揽我等,大唐一百多年基业,威加海内,怎是他可以撼动的?他不过是猖狂一时,必死无葬身之地。”

李光弼在营帐中来回踱步,他披甲戴胄,手扶宝刀,怒气冲冲地说道。

特别是安禄山写给他的信件中,先叙旧与李光弼同为营州柳城人,大家是同袍老乡,应该亲近。

然后又扬言契丹族已经向他臣服,众望所归。好似身为契丹人的李光弼臣服大燕是理所应当一样。

李光弼出身于契丹族大贺部,早在他父亲李楷洛的时候,就投靠大唐。

他从小受汉人文化薰陶,加上熟读汉人经典,深谙孙吴兵法,与汉人无异。

父亲李楷洛抵抗吐蕃,为国战死,让李光弼信念愈深。

契丹大贺部一直在大唐的河朔一代,李楷洛战死后,李光弼理应继承大贺部的酋长职位。

但李光弼却把部落首领的位置让给弟弟李光进,自己门荫从军效力。

哪怕安禄山承诺封他为郡王,他也没有一丝投降安禄山的念头。

李光弼入河北的时间最早,他一收到长安的任命后,马不停蹄到太原调兵遣将。

由于河东兵马一时间无法全部聚集,李光弼认为要尽快入河东,搅乱叛军的后方,所以从天兵军中调遣弩手,精兵,共五千人,飞马驰向井陉,进入常山郡。

叛军虽然强大,但他们在常山的战斗并非一帆风顺。

常山太守虽战死,但义军、团练层出不穷,扰乱叛军的粮道。

百姓们恨透叛军的残戮,纷纷加入义军相助。

没多久,义军就将伪郡守杀死,夺回常山城。

团练子弟甚至还在伏击之中擒获燕军大将史思义。

在得知朝廷天军到来后,团练首领押着史思义来拜见李光弼。

常山郡作为叛军的最先劫掠地,叛军在这里率兽食人,奸淫掳掠。

百姓但凡反抗,会被叛军毫不留情地杀死,以至于出现“露胔蔽野”的惨状。

李光弼看到常山白骨露于野,忍不住嚎啕哭泣。

安禄山叛乱,灾祸却要河北的百姓承受。

李光弼第一时间下令收敛郡中尸体,酹酒祭奠阵亡军民。

被叛军囚禁的人,也因李光弼的到来得到释放。

此时史思明、李立节、蔡希德等燕军大将中在河北剿灭不投降的郡县。

他们得知李光弼到来后,引两万胡骑,到达常山城下,准备将李光弼这伙援军击杀,成就自己的功绩。

史思明自信以自己人多的优势,还都是骑兵,一定可以将唐军剿灭。

李光弼也想了解更多,于是善待俘虏史思义,亲自为其松绑,使他真心归顺,得知史思明的动向和具体兵力。

他知道不能和史思明的骑兵硬碰硬,聚兵回到常山城中防守。

不久后,史思明率二万骑兵直压常山城下,不由分说,直接攻城。

李光弼用按军入守、以逸待劳的计策,坚守常山城。

他将属下兵马分为四部,以擘张弩五百连番射敌。

这样“列队之法”,使强弩一波接着一波,没有间断。一番防守后,燕军还未摸到女墙,就死伤数千人。

史思明对城墙上李光弼大骂,不得不停止进攻常山城,将军队移驻远处。

李光弼见叛军士气懈怠,军容不整,出城南,夹滹沱河列阵,威胁叛军。

史思明倚仗较近的饶阳有援军,仍休整士卒,企图再战。

一天后,饶阳燕军五千人果然来援。

李光弼的探马探查到燕军的行踪后,派轻骑数千隐藏行迹,截杀援军。

当五千燕军援军在野外埋锅造饭时,遭到唐军轻骑突然袭击,几乎全军覆没。

史思明得到这个消息,大为恐惧,立刻率领主力骑兵撤退。

但史思明不甘心,又暗中派奇兵切断了唐军的粮道。

想使李光弼的军队无法得到太原的粮草。李光弼见招拆招,令麾下将领击退截断粮草的叛军,轻而易举将草料运回常山城内。

无计可施的史思明只能退兵,将河北郡县所有的兵马聚集在一处,再与李光弼决一死战。

接下来的结局,也就众所周知了。郭子仪率领朔方军来援,于九门城外,大破史思明、蔡希德等两万叛军。

史思明和蔡希德等将狼狈逃窜。

他不得不向洛阳的安禄山求援。

使安禄山支援史思明一些精骑和新兵。

好在郭子仪、李光弼没有乘胜追击,得到朝廷的军令后,收拾辎重退出井陉。

“杂胡伪帝,不会长久。现在不是考虑他的事情,而是我们要如何去做?”

“先前圣人下诏回长安勤王,现刚出井陉,秦王的军令就再次到达……”

郭子仪没有戴兜鍪,他席地而坐,抓着黑白参半的头发,非常烦恼。

武举状元及第的郭子仪在早年的时候并不顺利。

从军三十年,因机遇和运气,虽有立功,但没有卓著的大功,以至于在将星闪耀的大唐并不出名。

特别是王忠嗣灭突厥以后,塞北宴然,郭子仪在十几年,无立功的契机。

人们总是把目光放在李瑄拜相前的河西、陇右,以罢相后的安西、北庭。

但郭子仪的优点非常突出,他善于治军,整训优异。又能公平公正,深受士卒信赖。

如此,才会有大臣举荐郭子仪为朔方帅,收朔方军。

但此时此刻,郭子仪陷入两难之中。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郭子仪是忠君爱国的,是以安禄山叛乱以后,全心全意地收整兵马,前来河北。

谁都知道,李瑄是发动政变,攫取权力的“权臣”,如董卓无异。

但人们更清楚,是李隆基后期的昏庸,宠信杨国忠和五杨,使国家到达千疮百孔的地步。

自李隆基在潼关失守,选择弃长安万民逃跑的那一刻起,无数百姓的意志,就不在李隆基身上。

在这种情况下,李瑄政变虽然引得一部分王公贵族、文人士子口诛笔伐。

但李瑄在平民百姓中的风评出奇的好。

这是李瑄自天宝二年以来积累的威信。

人们看到的是李瑄惩奸除恶的一面,人们看到的是敢于对抗杨氏的小相公。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李瑄背叛李隆基,但没有背叛百姓社稷。

那英雄之气,那变法图强,让李瑄自始至终被百姓唱诵。

在对朝廷和李隆基失望后,有些文人士子成为李瑄的死忠,拥护李瑄的政策。

这也是郭子仪内心矛盾的地方。

如果他忠于皇帝,麾下军队就像无根之萍一样,没有朝廷的钱粮支持,不能长久。

至于安禄山的招揽,从来不在郭子仪的选项在内。

他和李光弼一样,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投靠安禄山这个没有口碑的杂胡。

“秦王的天策上将是圣人亲封,军令如山,我们只能按照秦王的军令,再次回到河北,截断安禄山的退路。”

李光弼停止踱步,他看向西方,面色惆怅。

李光弼继承王忠嗣的风格,不喜言谈,沉着勇悍,他是一个十分纯粹的军人。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和郭子仪不同,李光弼与李瑄接触许多次。

在李瑄任丰安军使,出征草原的时候,李光弼作为李瑄那一路军的“军师”。

李瑄血战高坡,得以存活,全靠李光弼的策应。

李瑄曾对李光弼说过“凭君莫问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这句话虽未流传当世,但印在李光弼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他跟随李瑄,参加过大非川之战,知道李瑄的强大,说其为神将,毫不为过。

当得知李瑄从西域起兵的消息后,李光弼一直难以接受。

在为人上,李瑄没有瑕疵,他认为李瑄没有反叛的理由。

现在李光弼似乎明白,李瑄拜相所做的一切,就是理由。

他在营帐中踱步,看起来焦躁不安,表面上在骂安禄山,实际上心中已经有决定。

“可我们都是圣人封的元帅,被寄予厚望,难道要我们也背叛圣人吗?”

郭子仪唉声叹气地说道。

他也知道李瑄的神威盖世,但他不想看到李瑄大权独握,甚至成为皇帝。

虽然国家还是大唐。

但小宗代替大宗,礼制名存实亡。

“秦王和安禄山一比,虽……唉,总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感觉。我虽是胡人,却也懂得天策上将和秦王的含义。”

“但我世代为唐将,大唐是我的国家,既然国家下令,我肝脑涂地便是。像周处、祖逖一样,即便战死,也能名留青史;如果后退,会是不尊军令被杀的结局,无法死得其所。我相信秦王是民心所归的。”

“就这样吧,不论郭帅是否同意,我都会带着士卒出井陉,进攻赵郡。”

李光弼向郭子仪表达他的决心。

“李将军都这样了,我还有什么好说的?若平定叛乱后不死,功成身退便是!”

郭子仪拍了一下大腿,站起身来。

二人一商计,出井陉布局战斗,旨在一举收复河北,策应朝廷。

在进入井陉之前,郭子仪、李光弼在一起对军队进行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

他们明确国家大义,表示服从天策上将的军令,不久后,天策上将会派遣使者运输金银珠宝,按照军功奖励将士。

全军都十分振奋。

此时,郭子仪和李光弼麾下猛将如云。

如仆固怀恩、王思礼、李国贞、李光进、张昕、宁景璿、吕鸣岳、杜从政、唐朝臣、窦觎、陈回光等。

在分配将领领军的时候,每一支军队都能严格执行军令。

五月下旬,李光弼和郭子仪率领军队肃清了常山、赵郡的叛军。

九门城之战余威还在,一连十几个县向唐军投降。

随后,李光弼、郭子仪攻击博陵郡,连下数座堡垒,到达史思明驻守的定州城。

一番试探攻击后,李光弼和郭子仪得知叛军的援军到来,准备暂且放弃攻击,向常山撤退。

表面上是因为无法攻破定州城,又得知燕军援军而来的撤退。

但史思明咽不下这口气。

连着两次大败给李光弼,这是他的耻辱。

援兵到来后,史思明回了口大血。

他开始组织兵马,共两万五千步、骑,主动出击。

一番河北的拉锯战开始。

郭子仪和李光弼,奇正结合,展开一场教科书级别的歼击战。

果然,没过多久,史思明带着大军追击逼近李光弼和郭子仪所率的大军。

郭子仪令左武锋使仆固怀恩从大军中选择骁勇骑兵五百,人人善骑善射,敢打敢拼,并将军中最好的马匹交给仆固怀恩。

这五百骁骑是为挑战史思明大军,乱其军心。

史思明中计,执着消灭仆固怀恩的五百骁骑,使得两万大军被五百骁骑牵制,无法近身,也无法甩脱。

好不容易堵截的时候,却被仆固怀恩强行突破重围。

在突围的时候,仆固怀恩迎锋刃而上,骁勇果敢,他像是拼命三郎一样,悍不畏死,长矛所过,无一合之敌。

是以麾下人人奋死。

这些胡骑纵有千人,也无法阻拦。

轮番诱敌深入下,走走停停,一直持续三日,才抵达行唐。

史思明的数万大军疲惫不堪,史思明只能放弃追击,撤回定州城。

郭子仪和李光弼都认为机不容失,骑步合拢追击,大破史思明于沙河,斩敌过万。

燕军大将高邈被仆固怀恩手刃,李钦凑被俘虏。

史思明再次狼狈逃窜。

不算小规模战斗,从常山城之战,九门城之战,加上这沙河之战,这是史思明第三次大败。

这快把洛阳安禄山气死了。

他隔空对史思明大骂一顿,最终还是选择相信史思明。

谁让俩人从小就是难兄难弟,兄弟情深呢?

之前,蔡希德在九门城之战大败逃回洛阳。

安禄山看同样是杂胡出身的蔡希德很顺眼,即便洛阳兵力拮据,他还是从留守的三万士卒中,抽调一万,由蔡希德率领北上支援。

至于洛阳,安禄山让尹子奇率领两万兵马回援。同时,安禄山下令范阳守将牛廷阶率领一万余燕军南下,配合史思明夹击唐军。


      手机版阅读网址:wap.11ei.com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