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九章 承乾自尽 历史偏移_李佑的大唐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最新网址:wap.11ei.com

这个时候,不但是李世民,一边的李佑也是露出了不知所措的表情,因为这不可能呀,李承乾怎么可能回现在薨了,要知道历史记载,李承乾死于贞观十八年十二月辛丑,现在还是贞观十七年,李承乾怎么可能会薨?

看着李世民昏倒,闹哄哄的朝堂,李佑不知道为什么也感觉到了一阵眩晕。

.............................

李承乾死了,是自杀,自己上吊的,死在了称心的墓碑前,李世民对于李承乾的死,完全的无法接受,和历史上记载的一样,知道李承乾薨了之后,李世民痛苦不已,几欲自杀。

为什么李世民会如此的绝望,还要自杀,有人可能会觉得很奇怪,李世民那么多儿子,李承乾虽然是他的嫡长子、太子,但是,既然李承乾不成器,废了就是了,还有很多人可以继承皇位。而且,别的儿子继承皇位,不一定比李承乾差。李世民为什么就会感到绝望呢?

根据李佑后来的观察和猜想,李世民之所以绝望,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李世民发现教育李承乾的方法搞错了。

李世民对李承乾的教育非常重视,也非常严格,特地给他安排了饱学之士,并且是一些直言敢谏的饱学之士。比如于志宁、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房玄龄、魏征、李百药等。

饱学之士这一点没有问题,所有皇帝给东宫安排的老师,肯定都是饱学之士。至于“直言敢谏”这一点,李世民是参照自己的标准来的。

一来,李世民是从基层和他父亲一起打拼起来的,所以李世民也希望李承乾能够了解这个过程。二来,李世民在历史上以善于纳谏出名,什么样的谏议他都能够接受,都能够容纳。总之,李世民是按照自己的标准,让那些老师们对李承乾进行培养的。

可惜的是,李承乾不是李世民。他根本就没有那样的容量,根本就无法接受那些大臣们无休止的直言进谏。不仅仅李承乾没有那样的容量,他生存的环境和李世民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再说了,李世民之所以善于纳谏,其实也是要着力塑造自己明君的形象。而这对于李承乾来说。目标太高了,太难于实现了。李承乾最后造反,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那些老师们把他逼成那样的。

但是,就算被逼成那样,又有什么办法呢?

李世民完全不敢说那些老师做得不对,不敢对那些老师说,我这个儿子抗压能力太小,你们别太使劲了。也就是说,李世民就算发现他的办法错了,也只能打掉牙往肚里吞。所以,他感觉到了绝望。

当然了,也是李佑的精神一说让李世民感觉自己做错了,他认为李佑的精神一说,其实有些道理,是自己将李承乾给逼成这样,所以李世民很是自责。

二就是有点更加的痛苦了,因为李世民发现其实是他把自己的儿子带坏了。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死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

这件事,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一件让人不齿的行为。李世民当然知道他这个行为是招人诟病的,所以,一生都在致力于洗白这一点。

李世民有两种方法洗白自己。一是努力团结各方,力争当个好皇帝。

他重用魏征,纳娶兄弟媳妇齐王妃为妻等等,都是团结各方的表现。同时,他努力察纳雅言,历史上的皇帝不能容忍的话,他都要努力容忍下来。

这也是团结各方的表现。二是篡改史书,让后世认为,“玄武门政变”完全是他逼不得已才做的选择,他是被“逼上皇位”的。

李世民的工作应该是卓有成效的。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虽然他一直在致力于洗白,他兄弟相残的事情,已经原汁原味地传给了他的儿子们。

李承乾、李泰两兄弟所做的那些事情,几乎和当年他与李建成、李元吉做的事情一模一样。包括他逼迫他爹李渊退位的方式,也与李承乾造反逼迫他退位的方式一模一样。

李世民在努力洗白,但是那些东西却已经完完全全传给了他儿子们,他内心怎么能不绝望呢?

最后就是三...李世民发现李唐的宫廷斗争可能会延续下去。

李世民最后选择了李治作为皇位继承人。而没有选择李泰,也没有选择李恪。之所以要这样选择,是因为李治性情比较温和,上台后不会大开杀戒,手足相残。

但是,这其实又出现了一个隐患,因为李世民上台后,采用宽待开国功臣的方式。没有杀开国功臣,而且还建凌烟阁表彰他们。然而这样一来,这些开国功臣必然势力庞大,他们依附于李唐的一众皇子们,各人代表一股势力。将来,这些势力必然会兴风作浪。(那时候,李世民还没想到过半路会杀出一个武则天。)如此下去,李唐的江山怎么还会有安宁的时候。

所有这一切,李世民都感到无能为力,因此内心非常绝望,因此痛苦得想自杀...只是就在李世民痛苦的想要自杀的时候,李佑这边也是陷入了巨大的谜团之中。

............................

7017k


      手机版阅读网址:wap.11ei.com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