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的自己,也是如此。
但从今日起,写一些不一样的诗词文章,写一些旁人没有写到的,盛世之下的边塞。
写一写,那些为了稳固盛世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国之英雄。
想到这里,苏轼忽然感觉,胸中血液都沸腾了起来,他现在恨不得就跑去贺兰山,去雁门关。
“苏先生,请记住,这个世上,没有个人英雄,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就是这个道理。”
“真正的英雄,是天下人,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
卫渊也只是将自己的一些见解说出。
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一番话,对苏轼究竟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如果说,苏轼是豪放派词人,那么自今日过后,他就是‘奔放派’了。
前世历史上,有宋一代,写边塞诗词的人物极少,因此,才使得某些边塞诗词名声大噪。
倘若边塞诗词百家齐放的话,何至于只让一两首诗词脱颖而出?
卫渊让苏轼多写一些边军将士的风采,其实是有着自己的私心。
当今天下,因为一些士大夫的原因,导致底层百姓们,都觉得当兵低人一等,读书就是高人一等。
一个国家,只有文化而无军事,是远远称不上文明二字的。
既有文化又有军事力量,才可以称作‘文明’。
卫渊希望,会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了解戍边将士的辛酸,知道是谁在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太平盛世。
如此,十年、百年之后,崇文抑武之风气必然会得到改善。
——
半个时辰后,苏轼不再打扰卫渊赶路,二人相互告辞。
几名凤翔府的差吏问苏轼,
“通判大人,咱们现在要去何处?”
苏轼看向西北方向,目光似乎落在了千里之外的贺兰山上,
“带你们去爬山。”
爬山?
就在这时,苏轼忽然想到,方才卫渊说的一句词,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卫帅对诗词一道的研究不输于我,真是文武双全,令人叹服。”
“也不知卫帅那里可有完整的词,改日再见到他,定要问一问。”
傍晚,苏轼一行人在一处空地上安营扎寨。
他坐在篝火前,准备好文房四宝,望着夜空那轮皎洁的明月,不知在思虑什么。
忽的,众人只见他在一张白纸上写下《边军集》三个字。
又在边军集三个大字下方写了‘卫渊传’三字,后来又觉得直呼卫渊名讳不妥,又被他改成‘卫公传’。
坐在苏轼身后侧的书童见了,疑惑道:“卫帅不是说了,他不希望先生将他写在话本里,先生您怎么还写?”
苏轼笑道:“卫帅说,所有大人物的成就,都建立在小人物的兴衰上。”
“在很多年之前,卫帅也是一个小人物。”
书童好奇道:“他是怎么一步步成为大人物的?”
苏轼笑了笑,“想知道?”
书童点了点头。
苏轼并未着急落笔,而是头枕地,脸朝天,翘着二郎腿,一手握笔,在手指间转来转去,一手垫在后脑勺上,喃喃道:
“这还要从武襄公去世,卫侯爷弃笔从戎时开始说起。”
“武襄公又是谁?”书童年龄还小,对于武将人物,多有不解。
苏轼道:“武襄公啊,他是韩相公年轻时代的传奇人物。”
书童恍然大悟,“跟现在的卫侯爷一样?”
苏轼点了点头,“卫帅是我们这一代人里的传奇人物,此后百年乃至千年,或许都不会出现像他这样的人物了。”
不管一些士大夫承不承认,就凭卫渊现在展现出来的军事才能来说,只要他还身居高位一日,还在中枢一日,就能保大周太平盛世一日。
自苏轼走了以后,卫渊便一路向东,沿着返回汴京的道路前行。
当日深夜,他与满甲营的将士们在晋州黄河一带落脚。
人虽然还未到汴京,但卫渊已经开始着手写‘改制延边军事札子’了,这份札子是想给赵祯提前打个预防针。
王安石在改革吏制,他这边也不想闲着。
等到若干年以后,王安石因改革吏制之功,使得后起之秀都成了他的门生故吏。
卫渊岂能落得好?
大帐里,萧逾明一直站在卫渊身后,看着他写那份札子,将札子写完之后,已经过去足足两个时辰了。
萧逾明问道:“卫帅是否还要用夜食?”
卫渊摇了摇头,将写好的札子递给萧逾明,道:“八百里加急送到汴京。”
“诺。”萧逾明恭敬地接过札子之后,问道:
“官家能同意咱们改制吗?”
卫渊叹了口气,“官家若是想让延边长治久安,别无他法,唯有改制。”
“若是官家担心边将做大,那这转守为攻的总略方针也就成了儿戏。”
萧逾明道:“凭借卫帅传授给诸多边将的十六字要诀也不行?”
卫渊正色道:“这天底下没有百战百胜的战术,若仅能凭借这区区十六字就可无敌天下,还需招兵练兵作甚?”
“再说,那十六字,最多只能做到袭扰敌军,将来想要打大规模的歼灭战,必须要将固有军制更改。”
萧逾明不在多言,抱拳退下。
待其走后,卫渊喃喃道:
“种谔与其说是我的人,倒不如说,我与他之间更像是一种合作。”
“彭孙这个人可以重用,有他在延边,贺兰山一带,就是我说了算。”
“接下来,就看顾廷烨这厮能否在延边立足了,最好将渭州的兵也带成想种家军那样。”
“至于这个康国公,倒是让我感到有些意外”
要说延边一行,最让卫渊看不懂的人,就是康国公了。
“如果苏轼能写出几首边塞诗,或可让百姓深知边将之苦,这对于边军将士来说,也是好事一桩。”
“离家这么久,也不知壮哥儿与静姐儿这两个孩子如何了.”
此刻,卫渊归心似箭。
手机版阅读网址:wap.11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