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8章 一团乱麻_三国好老师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最新网址:wap.11ei.com

“下雨也好。”徐暖有些懵懂。

......

殿试考场,刘辩请士子们吃饭。这一次除了进士科之外,还有武举科考中的士子都过来了。六百人都进了皇宫,刘辩很是高兴,席上说了不少话来拉拢人心。

至于董明等人,则分工开始阅卷。一共只有三百张试卷,二十号人阅卷,速度还是挺快的。等宴席结束的时候,大家就已经全都批改好了。

不光如此,还排了名次。这一次没有糊名,按照他们的排序,状元是荀彧、榜眼是司马朗和鲁肃,李严掉到了第六位,顾雍则来到了第四位。其他的名次虽有变动,但显然不如前十名让人在意。

这是众人商量只有排出来的顺序。当然,也许刘辩那边还会有变化。这个时候却没有办法知道了。因为刘辩喝醉了,已经被张全扶着回去休息了。

众人无奈,只能先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三日之后,放榜。这一次就是在皇城张榜了。文武两榜都贴了出来。进士科状元荀彧、榜眼鲁肃和李铭、司马朗、顾雍分列四五两名,李严掉到了第七位。

这李铭,是刘辩的人。之前倒是不显山不露水,没想到这一场科考竟然一鸣惊人,拿了个榜眼。当然了,他的文章是不如司马朗的,也不如顾雍、李严等人。但是差距也不是很大,至少第三名的榜眼,他坐上去也不会让人觉得有失公允。

这说明刘辩还是有底线的。对董明来说,一个榜眼罢了,无所谓的事情。刘辩只要有底线,按照游戏规则玩,这事儿就能接受。

武举这边变动不大,刘辩对武举本身就有些不上心。武举这边给出来的名次,他连改动都没有改动。

也因此,赵云成了有汉一朝,或者说有史以来第一位武状元。

放榜之后,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忧。但这种事情,已经不是董明所关心的了。他只需要等着科考司将人分过来就行。

人手足了,摊子才能铺开。当然,一开始这些人还得观政,然后打打下手,积累一些经验之后才会有机会挑大梁。

四月初一,洛长水泥路继续开工,李植带着建设兵团开始赶工期,争取能在入秋的时候修通。这一回朝廷有钱,不用像之前那样紧张,可以多段同时开工,工程期自然是大大缩短了。

李植在修水泥路的同时,董明也让科学司去规划五龙渠的事情,包括勘测,施工图都要提前准备好。

等李植那边结束了,就可以趁着秋冬两季动工。毕竟秋冬两季降水少,动工的时候更方便一些。

也是这一天,董明收到了李虹的信鸽。信鸽来带的消息,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围绕着莱州湾盐场这个中心,一个巨大的漩涡将冀州南部、青州北部大小官员、宗室、黄巾余孽都牵扯在内。

如果这份消息属实的话,为了中央朝廷的权威,董明就不得不推动朝廷对这两个地方用兵了。董明希望消息是假的,可是这是李虹送来的,徐庶和徐暖拿命换来的消息。

真实性毋庸置疑,就看董明自己怎么选择了。

动刀兵还是先放着不问,各有利弊。如果出征的话,那毫无疑问最大的好处就是朝廷在冀州和青州的威望将大大提高,至少十几年内不用担心这两个地方会有异心。

除此之外,董明也能借此机会让尚书台控制两州的经济。不光局限于盐铁酒,包括其他的行业,都会拥有很大的话语权。不像现在,出了司隶,各地的商业基本上都是当地望族说了算。地方行政单位也不重视商业。不知道是不是儒家官僚的通病,想出政绩的时候满脑子都是农业和教育....再有就是做个青天大老爷。不是说这样不行,但是不能这么偏科。

不过董明也明白,之所以偏科,是因为粮食产量太低,朝廷不得不如此,地方长官也不得不如此。包括现在也是这样,董明虽然在搞变法,发展经济,但是底子还是农业。他最看重的还是军屯这一块,只要军屯不出问题,变法就有了根基。

但这样一来,商业这一块的忽视,就成了某些蛀虫生长壮大的温床。世家大族看似不事生产,事实上却掌握着最多的社会资源。靠的是什么呢?肯定不是收租子和朝廷俸禄。他们才是整个天下经济发展的主导者。

这些东西董明心里清楚,也知道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还是得着眼于眼面前的事情。

如果对两地出兵,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坏处也是显然而易见的。打仗归根结底打的是钱,真的出兵厘清两地的话,朝廷今年好不容易有些好看的财政又得崩盘。而且还会使得两地不少官员、宗室被逼无奈之下造反。

这样一来,这两州来年的赋税肯定就得挂零,又会继续加重朝廷的财政困难。眼面前正在动工的洛长水泥路也得停下来。这事情千头万绪,不是说打就能打的。

不打其实也没什么,吕强去了青州,青州牧那边肯定会派兵征讨渤海郡内的那一拨乱军。只要拿下来,渤海就能维持表面的平静。只要过个两三年,朝廷腾出空了,就可以无压力的将所有人给拿下。

唯一的坏处就是这样可能会滋长他们的野心,眼下只是联合起来欺上瞒下,放黄巾余孽攻城略地。若是朝廷没有什么反应,谁知道他们会不会揭竿而起?以现在的信息传递速度,等朝廷收到消息,他们估计都能将青州和冀州拿下了。

这事儿,怎么想都有风险,但是他必须做出决定。毕竟不管哪一个选项,都需要早做准备。

“事情已经偏离了原本的历史轨迹,老子就有些扛不住了。”董明无奈的叹了一口气。

他此时正在自己的书房里,将李虹送来的消息放在灯火上烧了之后,整个人有些松弛的躺在椅子上。

“吱呀”

门被推开了,进来的是荀沂。整个董府也就只有荀沂可以不用通报,便直接进董明的书房。

荀沂走到董明身后,轻轻的帮他揉着太阳穴,柔声道:“累了就歇息几天吧?让张富去尚书台说一声就行了。”

“张富还在呢?”董明楞了一下:“他不是考中武举了吗?”

“他说自己还在守孝期间,不在父亲身边就已经是极大的不孝了,又怎能为官呢?眼下就在府里,等过两年再说。”荀沂解释了一句。

董明觉得有些有意思,不知道张富这是唱的哪一出戏。这明显是养望了....这些日子没跟张富交谈过,有时间得问问。

“行吧。”跟荀沂董明自然不会说这些,而是道:“最近朝廷事情有些多,还不是休息的时候。”

“您也该注意点身子,要我说,干脆咱们就不做官了,你继续做先生不是挺好的吗?”荀沂有些不满的说道:“最近你可很少回家了。”

“辛苦你了。”董明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有些事情,一旦开始,就不是想结束就结束的了。眼下新学一派都靠着自己吃饭呢,变法又在逐渐推进,他不可能抽身事外的。

荀沂嘟囔着,给董明揉了揉肩膀,不过却没有再说什么。她也只是发发牢骚罢了,并不是真的要董明做什么。

毕竟是荀家的嫡女,识大体。


      手机版阅读网址:wap.11ei.com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