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一登花魁得万钱!_开元情诗与剑榜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最新网址:wap.11ei.com

他一瞬间的色厉内荏却被绍生敏锐地捕捉了去,更加确认“老陈代笔小陈”并非空穴来风:“昔日我看陈郎君的诗文时,好是好矣,却忽高忽低,风格不一,格外令人费解。”

恐怕不止乃父帮了润笔,还有岳父、二大爷、隔壁王叔叔呢……

其实风格不一这个问题,王维王老师倒是给小陈作了一个完美的解释:

那就是小陈根本不是在作诗,事实上是对各种诗人的仿效,仿效得太成功了,所以各种风格都难不倒。误解了哈!

这个解释虽然不错,可说的话,绍生又可以反驳你:

你擅长仿效各种诗人,绍生我专精一家,之仿效孟夫子而已。

历史上也还真有类似的情况,而“剽窃”一词正式出现在唐代,各种奇葩的案例屡见不鲜,而有的人甚至还名垂青史。

比如季兰姐姐的老乡杨衡,安史之乱时大约隐居庐山时,有人剽窃他的诗句,甚至还中了进士。后来杨衡遇见此人,当面质问他:“一一鹤声飞上天在否?”这人脸不红心不跳答曰:“此句知兄最惜,不敢偷。”杨衡自己倒也看得开,戏谑说:“犹可恕也。”既然你没有抄老子的“代表作”,那还是绕了你吧。

再比如枣强的县尉张怀庆,最喜欢“借鉴”名士文章,有首诗是:

生情镂月成歌扇,出意裁云作舞衣。

照镜自怜回云影,时来好取洛川归。

看起来有点似曾相识的样子,所以时人便调侃他是“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

瞧,王大叔也被人抄袭过,也没有去维权啊,这人貌似也没受到什么惩处。

小陈一想到此,不得不对古代人的版权意识淡薄感到无奈,难怪绍生有恃无恐呢,哪怕真被揭穿,他也不会受到任何惩处,说一句“大不了以后不抄了嘛”,就没事了!

别说古代人了,哪怕是现代,装着盗版的oney,小陈还是不由得有些欣喜……

当然啰,我们是一个团队,季兰姐姐拿大头!

那边绍生作为另一位花魁团队的骨干成员,喜气洋洋地参与分红。

招呼香炉过来搬钱,可香炉这小子还是绕着刘昭阳转,被绍生勒令召回。


      手机版阅读网址:wap.11ei.com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