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903();在三国这个朝代中,武力、统御、智慧、魅力比袁谭高的人,可以说是恒河沙数、不胜枚举,可要真像找出袁谭这样愿意‘听人言’的势力主,绝对没有几个。
当然,严格说起来,这种特性并不能算是优点,甚至说袁谭这样是‘优柔寡断’的弱化版还比较准确。
然而,于邵晓瑜而言,这种有一定思考能力还愿意受她‘指导’的势力主,却是再适合她不过──拿不定主意是容易被小人拐偏没错,可是要是指导的拥有先见之明的谋士,这事反倒成了大好事,不是吗?
可惜,邵晓瑜并没有在最后争霸的欲望,所以袁谭注定是个悲剧……
恩,这些后话暂且不提,现在先把话题拉回来。
“行吧,便依军师所言,黎阳还有劳军师了。”
“应该的。”
自家军师都把都话说开了,袁谭哪还会死脑筋?
打败袁尚、夺回大位是他所愿,可曹军趁机渡河、直取黎阳的可能,他也必须要防备。
而既然邵晓瑜都亲自请命要防守曹操了,那他哪还有什么不允的?
反正,以他们如今将士的实力、装备的精良程度来看,攻破邺城并不会是太难的事……
啊?袁谭军队的整体实力啥时如此进步的?
要回答这问题,就要把目光放到邵晓瑜身上。
这几年中,邵晓瑜在袁谭这,可不是只有忙着处理对外的事物而已。
对内,无论是粮食的安排、兵士的训练,乃至于阵行的布置、装备的维护,每一个细节她都是亲力亲为的安排。
千里之提溃于蚁穴,袁谭后来之所以会落得那么惨的下场,除了跟袁尚、曹操的步步进逼有关外,最重要的就是他底下的军士,被士人集团那些尸位素餐、只顾着争权夺利的那些蠢货给搞坏了大半!
为了避免重蹈覆辙,邵晓瑜对于军纪二字可是非常看重。
因此,如果说当初袁绍大军的兵力是只有60分的话,那此刻袁谭守下的兵,约莫是在80分左右的水平(恩,顺便说明下,皖城那头的守军跟大乔身边的卫士,水平约莫洛在在90分以上,毕竟有天之骄子的操练后,实力只会高不会低)。
在人数相当的情况下,即使面对的是据城而守的袁尚,袁谭的军队想要取胜而归也绝非难事──袁尚从自家老爹接过来的那些、将将及格的将士放到现在,究竟还有没有60分,可不好说啊!
总之,跟袁谭谈妥后,在此次行动内邵晓瑜负责的就是守卫黎阳。
……
邵晓瑜不知道,在她忙着应付曹操的时候,三顾茅庐的故事正在提早发生着……
尽管在现阶段,玩家对于历史车轮的伤害还是很有限度,可一些事情在玩家动作的影响下,终究还是开始偏离轨道了。
当然,这些情况并非是玩家直接影响,只是始智在计算过后,觉得优先作远比接下来可能出现的‘意外’好,所以才提前触发的。
当然,袁谭之所以会点头那么快,也跟经过邵晓瑜加强训练过二年的将士不无关系。
既然以他们如今的军力攻伐邺城并不算难事,那与其让她跟着看戏,不如留她在黎阳做个保险。
──对于动向未明的曹操,袁谭此刻的内心深处仍旧是颇为畏惧。
嗯?这些年不是守得很好吗?他怕什么?
袁谭这人没什么本事,可是有的就是自知之明。
在接连几场跟曹、袁尚的对局中,好几次他看起来都该追击、或者是撤退的时候,邵晓瑜都没有动,而后续对方伏兵撤退、或者是虚张声势被识破之际,她才给了新的指挥出来。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如果这几场让他自己亲身上场,早就把自家的兵马给败光了!
军队的硬实力够却没有足够聪明的头脑来指挥,那也不过是枉然。
因此,既然邵晓瑜提出了留在黎阳的请求,那就代表着曹操这次绝对会趁机北进。
以过去经验来看,若想要万无一失,最好就是顺着邵晓瑜的安排来干。
袁谭不清楚,但邵晓瑜可是已经从情报中得知,他们要西进的消息已经被曹营知晓了。
为了两兄弟联盟抗曹的情况太早发生,邵晓瑜决定留守黎阳,在离开前再好好赚上一笔。
河南袁谭,河北袁尚。
守在黎阳的袁谭,因着除了得应付南边的曹操大军外,还得小心别被自家两个好弟弟暗算。
这些日子以来,要不是有邵晓瑜这狗头军师拼命的在出谋划策,那袁谭恐怕会跟历史一样,在袁尚、曹操的两面夹击下,做出投靠曹操的决定。
当然,现在情况也没有好到哪去就是了。
邵晓瑜在黎阳的这两年,可不是出一张嘴而已。
虽然为了避免身分泄漏,她不能把训练皖城将士的方法拿出来,可是她可以调整操练时间表、以及增加将士们的‘战斗常识’啊!
陈寿所写的《三国志》里诸葛亮传也自然有了这么两句简单的十个字:先主遂谙亮,凡三往乃见。人都说《三国演义》七分史实,三分虚伪。不过老罗将史书上的十个字硬是扩展到了6000多字。如此的文学高手,让人佩服不已。但虚幻仍然是虚幻。刘备寻访诸葛亮是在陈寿出生前20多年的事情了。陈寿又怎么能知道刘备就一定是三往乃见呢?
有人说了,诸葛亮的《出师表》,上面写了这么一段:「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还有人说了,三国人鱼豢《魏略》一书中也说到刘诸相见,但不是三往乃见,而是诸葛亮主动去见刘备,文字较长,大概是这样说的:「刘备屯兵于樊城。这时,曹操方统一黄河以北,诸葛亮预见到曹操就要攻击荆州。荆州刘表性情懦弱,不晓军事,难以抵抗。诸葛亮乃北行见刘备。备与亮初次相见,又以其年小,以诸生对待之。诸葛亮通过谈论对当时政局的对策,才逐步改变了刘备对他的冷淡态度。最后,才『以上客礼之』。」
同时西晋司马彪《九州岛春秋》也作过相同的记载。和《魏略》差不多。
这样上面就有三份不同的史实数据,到底哪个才是真的呢?几乎大多数人都会认为第一篇《出师表》比较可靠,毕竟它是诸葛亮手写的第一笔材料,陈寿的《三国志》也是照它的模式写的。当然也有少数人认为,正因为它是当事人写的,所以不排除诸葛亮有这种企图:故意歪曲他和刘备初次相遇的真相,藉以抬高自己的地位,美化自己的形象,反正那时候当事人除了诸葛亮之外都死了,死无对证。不过从历史上来看,后者几乎是没有根据的,诸葛亮作为千古一相,思想还没有堕落到那一步。但是《魏略》所言也并非是民间偏听偏信的无知妄言,而且所说的也符合当时刘备和诸葛亮的日常性格和行为举止。到底怎么样的才是历史的真相呢?
()
gu903();
手机版阅读网址:wap.11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