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小说家正文卷第一千七百四十九章一花两朵皇弟知自己之心!
巡视诸夏。
所为山川胜景只是最表面的东西。
其内……,益处甚多,好处甚多。
大秦若要长治久安,身为一位君主,不能够对自己的土地有足够了解,不能够对自己的臣民有足够了解。
决然不行!
一位从出生到登位就一直待在王宫内的君主,绝对成不了一位好的君主。
孝公先祖,少幼入军中,历练多年,遍观老秦人形态,一览老秦人河山之整况,方有后来决心变法。
惠文先王,因触怒秦法,被逐出王宫,历练多年,遍观秦国法治成效,登位之后,商君虽死,秦法遂行。
昭襄先王亦是如此!
……
始皇帝嬴政以为,自己更应该如此。
膝下一位位公子也该如此。
诸夏诸地,最得自己之心的不是长居于此的关中咸阳之地,也非富饶千年的诸夏中原之地。
而是老秦人的祖地。
陇西、北地之地。
那里才是老秦人的根基所在,才是大秦的真正根基所在,老秦人从一隅养马之地,称霸诸夏,统御诸夏。
老秦人得以大功。
且……自穆公称霸以来,陇西之地一直都是王族重臣、亲信之臣直接管理之地。
对于那里的重视,是任何一位秦国国君所为之举。
近年来,陇西之地,天水之城的名声不小。
那是自己赐封给王弟的土地,天水城也是新建的,拓展的倒是挺快,尤其都已经隐约成为,相连河西、西域、关中、山东诸地的核心。
“天水城!”
“近年来的管辖的确很不错,论税赋之金,应该成为陇西诸地之首了。”
周清亦是一笑。
天水城!
那是当年自己亲自参与打造的新城,芊红在那里坐镇很久,而且由着最开始的设立构造。
现在成为许多商会的中转之地。
拥有大河两岸最大的货物运转之地。
拥有大河两岸最齐备的道路体系,可以通向关中、蜀郡、北地、河西、九原……任何一道。
……
四方商贾汇聚,辅以合理的法治,想要发展不起来都难。
“郡侯若是行商,当不逊色陶朱!”
始皇帝嬴政赞誉。
天水城那里的情况如何,自己很清楚,从税赋之金的增长来看,比起河东郡都要快上许多。
“提及天水之城。”
“玄清倒是有一事相求!”
周清手持那叠《商君书》,为之一礼。
“但说无妨,有何相求。”
嬴政笑道,摆摆手。
皇弟这般礼仪,怕是非小事。
“玄清欲要以天水封地,置换蜀山之地。”
“陛下以为如何?”
“天水封地虽好,于玄清而言,钱财不过外物。”
“我道于修行,蜀山更为清幽。”
周清说道此事,这也是早些时候就想过的,也和云舒她们商榷过的,天水封地对于自己。
并不能够带来什么。
自己不缺任何东西。
缺的只是最后一步。
“蜀山!”
“那里……,自从郡侯率兵攻破蜀山之后,那里一直有兵士镇守,似乎牵连虞渊封印之类。”
“好像还和什么蚩尤有关,蜀山的隐患解决了?”
天水之地置换蜀山之地。
始皇帝嬴政丹凤之眸微微诧异,对于皇弟的抉择并不诧异,天水之地于皇弟的确没有大用。
甚至于让皇弟食邑巴郡,也无用。
皇弟并不需要。
蜀山!
对于那里,自己还是有些印象的,当年于蕲年宫之中,被一位蜀山长老行刺。
蜀山当诛。
郡侯率兵将其剿灭,又调遣兵士给予镇压,需要的人不多,不过一两千人,不算什么。
自己应允了。
兵卒作何用,也有言明,牵扯到什么虞渊封印之类,反正就是蜀山之内有奇异,需要给予整治。
“那个麻烦,需要阴阳家东皇太一给予解决,三个月内,解决不难。”
“若然陛下应允,玄清也可派遣人力,将蜀山给予整顿,以为日后清修之所。”
周清也是有些诧异,想不到皇兄还记得蜀山的虞渊封印。
“以富饶繁华之地,置换蜀山偏僻蛮荒之所。”
“朕……岂有不应下之理。”
“至于天水之地,仍为郡侯封地,区区蜀山之地不算什么。”
始皇帝嬴政笑语不绝,皇弟所请,自然当应允,可……置换封地就没有那个必要了。
蜀山之地,蛮荒无所出,果然置换天水。
自己虽明郡侯之意。
群臣或许不为明了。
“陛下!”
周清又是一礼落下,果然再赐封自己封地,就太过于显耀了。
“无妨。”
“郡侯领编定制式文字之重,又有兴建太学之功,合当赏赐!”
“此事,无需再谈。”
“待郡侯制式文字功成之日,朕便将蜀山方圆百里封赐于你。”
嬴政近前一步,将皇弟搀扶而起。
大秦治下土地千万里,区区蜀山一隅,舆图之上,连一粒黄豆都比不上,较之皇弟的重任。
不若远矣。
“陛下。”
“依从典客所献异邦小国觐见之日。”
“半柱香后,当有从万里之外孔雀之国前来的浮屠之人觐见。”
蒙毅旁侧无声,只是静静的听着。
武真郡侯荣耀非常人能及。
寻常人得此封地,非有真正的彻侯,而郡侯所得封地已然极多,闻陛下之意,还以为不足。
无怪乎,咸阳当年传闻,陛下对于长安君成嬌也是极好,成嬌虽非侯爵,仍有封地落下。
荣宠很盛!
虽如此,观殿外时刻,近前一礼。
“孔雀之国的那些浮屠之人?”
周清好奇,看向蒙毅。
今日觐见的是浮屠之人?
有趣!
这么巧就被自己碰上了。
“孔雀之国!”
“浮屠之人!”
“嗯,有此事,昨日典客还将浮屠之人写就的一份文书呈来,上面是关于孔雀之国的讯息。”
“尤其说道那位护法名王阿育王,也做出了如朕一般的伟业,一统那处土地上的诸侯,归于孔雀之国。”
“不过,那位阿育王已经不在了,临死之前,仍命子嗣和浮屠之人传播浮屠世尊之道。”
“有趣!”
“那位国主颇喜浮屠之道,仁慈、宽厚、不杀……,这些东西可不能够整治天下。”
“朕有感,其国定不长久!”
那份文书的内容很长很长,始皇帝嬴政也是闲暇兴趣一观。
对于浮屠之人,自己早就了解,早就知道他们,对于那些人没有什么好感,然……能够前来觐见自己。
还算他们懂礼数。
文书之上的内容不少,大都是相连那位英主阿育王、浮屠世尊、浮屠之道,以及所求所盼。
try{ggauto();} catch(ex){}
那位阿育王喜欢浮屠之道,并没有错误。
错误的是,他以浮屠之道的理念治理天下。
浮屠之道?
什么道理!
手机版阅读网址:wap.11ei.com